《赤壁赋》鉴赏:东晋散文巅峰之作,苏轼的千古传世佳篇

知书网 分享 时间: 浏览次数: 点赞

原文

《赤壁赋》是东晋文学家苏轼所作,以下是《赤壁赋》原文:

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
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歌曰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”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。

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客曰: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,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,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

苏子曰: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!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
客喜而笑,洗盏更酌。肴核既尽,杯盘狼籍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
译文

《赤壁赋》的译文如下:

在壬戌年的秋天,七月十六日,苏轼和他的朋友在赤壁下泛舟游玩。清爽的微风轻轻拂来,江水波澜不惊。他举起酒杯向朋友敬酒,吟唱着与明月相关的诗篇,歌颂着窈窕的佳人。不久,明月从东山升起,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。江面上漂浮着白茫茫的雾气,清澈的水波与天际相连。他们任由小船在无边无际的江面上漂泊,跨越了千里江水。仿佛凭空乘风,却不知何时停止,彷佛游离于尘世,超脱了俗世,成为了神仙,进入了仙境。这时候喝酒喝得兴起,用手敲击船舷,歌中唱到:“桂木船橹香兰船桨,迎击空明的粼波,我心怀悠远,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。有会吹洞箫的客人,按照节奏为歌声伴奏,洞箫呜呜作响,如同哀怨又如同思慕,如同哭泣,又如同倾诉,尾声凄切、婉转、悠长,如同不断的细丝。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,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。”苏轼的神情忧郁悲伤,整理好衣襟,端正坐着问客人:“洞箫之音为何如此哀怨?”客人回答: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这不是曹操的诗吗?这里向西望去就是夏口,向东望去就是武昌,山河相连,一片翠绿,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困住的地方吗?当年他攻下荆州,夺得江陵,顺着长江东下,船队绵延千里,旌旗遮住了天空,在江边举杯畅饮,横枪立戟,吟诗作赋,真是当世一代英雄,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?何况我们同你在江边的水边捕鱼砍柴,与鱼虾为伴,与麋鹿为友,驾着这一叶小舟,举起酒杯相互敬酒。我们就如同蜉蝣在广阔的天地之间,如同沧海中的一粒沙那样渺小。唉,叹息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,不禁羡慕长江无尽的流淌。我想与仙人携手游历四方,与明月相拥而永恒。然而,我知道这些美好愿望难以实现,只能寄托在萧瑟的秋风之中。”

我问他:“你可知道这江水与月亮的道理吗?不断流逝的江水,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失;时圆时缺的月亮,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增减。可见,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,天地间没有一刹那不在变化;而从事物恒定的角度来看,万物与生命同样无穷无尽,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?何况天地之间,万物各有归宿,若非命中注定拥有,即使一分一毫也无法强求。唯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,他们的声音随风传来,他们的形影随目而现,无人禁止我们去感受,也无时限制我们去享受。这是造物者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,你我皆可共享。”客人听后高兴地笑了,洗净酒杯,再次斟满美酒。菜肴和果品都已吃完,只剩下桌上的杯盘一片凌乱。苏子与朋友们在船上相互依偎入睡,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泛起了微光。

阅读笔记

  1. 背景:《赤壁赋》是苏轼为了纪念与友人游赤壁而作,赞美自然景色之美,表达了作者的抒怀遗史之情。

  2. 艺术特色:《赤壁赋》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,展现了赤壁的壮美景色,突出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。

  3. 人物性格:苏子是苏轼的别号,此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,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民族气节的自豪。

  4. 寓意:《赤壁赋》通过描绘自然景色,展现了作者的壮志豪情。同时,赤壁之战的背景也彰显了民族英雄主义精神,传递了自强不息、奋发向前的寓意。

《赤壁赋》的鉴赏

  1. 立意:《赤壁赋》以赞美赤壁美景为主线,穿插以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,展现了作者胸怀壮志的性格,以及对历史的感慨。

  2. 修辞:苏轼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使得文章描绘得更为鲜明生动。如“发船对青楼耐可为市”,形象地展现了丰富的江山景色。

  3. 结构:《赤壁赋》以赤壁游记为引子,通过游览赤壁、抒发感慨,回顾赤壁之战,再至对历史英雄的敬仰,整个结构布局紧凑,层次分明,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。

  4. 意境:文章通过对赤壁的描绘,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,同时在美景背后,隐约透露出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民族自强精神的赞美。

《赤壁赋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

《赤壁赋》是东晋时期苏轼的代表作之一,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。文章以游赤壁为题材,通过对赤壁美景的描绘,表现了作者豪情壮志的性格,以及对历史的感慨。在文学史上,它被誉为散文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221381